佩戴VR眼镜沉浸在特技场景中、“武装”VR设备开展肢体性康复训练……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作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正渗透到多个行业中。在应用这项技术时,我们的视觉面临着完全不同的环境,这些设备会否损伤视力?还是可以利用新技术应用到医学中改善孩子的视力发育?
1月24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对外发布了我国虚拟现实视觉健康团体标准,为VR设备的应用贴上了“视觉健康”的标签,未来,VR产品有望进入视觉健康的规范中,以“低、中、高”不同等级的风险规范行业内的视觉质量评估。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增强现实、“元宇宙”等技术发展见证着万物互联体系的孕育壮大。虚拟现实技术在医疗、教育、工业、军事等诸多领域展现了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VR大放光彩、欣欣向荣的同时,VR技术的应用对视觉健康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在使用VR设备期间,使用者的视觉神经与脑神经都高度兴奋,从而引发中枢视觉疲劳。但是,对于这些问题,有效的视觉健康评价体系仍是空白。
“VR产品会产生视觉疲劳,身在其中过度沉浸,这是与以往视觉环境不一样的场景。过去我们针对这一领域的标准主要在物理光电技术参数密切相关,如分辨率、屏幕亮度、刷新率、多焦显示等,但是在视觉健康方面的关注度是远远不足够的。”作为项目牵头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袁进教授介绍。
《虚拟现实产品视觉健康影响评价方法》,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袁进教授牵头,联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山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机构,发布了全球虚拟现实团体标准,为虚拟现实技术对视觉健康的影响提供了评价及风险等级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