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群体近视眼平均患病率:3~6岁为10%,7~12岁为50%,13~15岁为60%,16~18岁为70%,大于18岁为80%。我国近视眼平均患病率为70%。弱视患者4千万人,弱视检出率为4~6%。但省内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儿童视觉康复训练中心,更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针对这群患儿有必要在医院或社区建立儿童视觉康复训练中心,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儿童和家长的依从性;另一方面,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一、硬件建设
1.医院(社区)环境布置:
明亮整洁,充满童趣。
2.屈光矫正验配中心建设(见附件:1【视光中心必备设备(参考)清单】、2【眼科视光医疗能力服务标准】)
3.验配检查室布置:
配备必须设备,如综合验光仪,裂隙灯,直,间接眼底镜,视力表等。为加强训练师和儿童的互动,诊室内设有电视机,IPAD等,可播放各种动画片,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4.训练室布置:
训练室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使他们将娱乐与训练融为一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1).注重训练区的人性化布置。在训练区设置儿童玩具设施,增加儿童对训练区的亲切感,提高亲和力。对于一些弱视训练项目,有目的的淡化训练,使其成为一种游戏。根据儿童特点采用精心采购的卡通纽扣,卡通串珠,使得精细作业训练不再枯燥。
(2).注重训练区的安全问题。训练室的家具布置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不仅要求可爱,同时也鉴于儿童活泼好动的特性,充分考虑训练儿童的安全问题。训练室地板整体铺设卡通软垫。椅子为儿童喜欢的动物小椅子。各种家具设置尽可能设置钝角,以保证训练和游戏过程中儿童的安全。对训练中对儿童有潜在伤害的物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3).注重训练区的卫生问题。儿童训练区和活动区的玩具设置要易于清洗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尽力保证参加训练的儿童和家长拥有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
(4).训练室设备布置。训练室应分为暗室和明室2部分。暗室主要进行红光闪烁,后像训练,海丁格刷等训练,以保证儿童在暗视环境下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明室主要进行穿珠、画画、描图、CAM等单眼功能训练。同时要应用VR视力训练仪对双眼视功能进行训练,或者在训练室内安装多台便携版VR视力训练仪,进行高级视功能训练。训练室要有足够的游戏活动空间,可供开展儿童感知觉训练时使用,或者再开辟新的训练空间。感知觉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是对视觉中枢神经系统的训练,对于巩固训练效果和促进大脑机能协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二、软件建设
1.病例训练跟踪管理。对弱视训练患儿行专案专人管理,常规检查视力,定期复查屈光度和相关眼部情况。开发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由计算机统一规范编排弱视患儿的训练时间,训练项目。 电脑除了记录,保留治疗,训练过程的数据外,还能及时提醒训练时间,训练项目,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2.健康教育处方。 通过发放弱视知识的需求表,调查患儿和家长弱视知识的需求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处方,建立病案资料存档。
3.规范诊疗流程。
(1)建立规范化就诊流程,采用个性化训练方法。 患儿进行一系列规范检查后,由医生开具处方配镜,并根据其具体的视力,屈光状态,注视性质,儿童心理特点决定选择相应的训练项目。每个患儿都有一位主管训练师负责训练,并定期进行屈光度.视力,立体视和融合范图等多项检查,以监测疗效,并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2)建立有效的视力监测手段。每天进行视力检测制度并登记,家长可以切实了解视力的进展情况。为避免儿童记忆效应对视力检查结果的影响,对视力表的视标要采用变换方式。
(3)建立专职训练师顾问制度。训练师首先向家长做弱视训练的介绍和相关知识点介绍,告知训练的步骤以及训练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等。另一方面,对长期坚持训练的患儿,主要观察训练过程中有无错误发生并解答家长在训练方面的疑问。
(4).开展感知觉训练模式。许多研究表明,感知觉学习训练对视觉缺陷的患者的视力、对比敏感度、立体视功能等有显著提高,对于斜弱视视功能的重建也有显著疗效,其临床意义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感知觉学习,通过特定的带图像交互的感知觉任务,激活不同的视觉皮层通路,矫治由于早期不正常的视觉经历对大脑皮层发育的影响。对于视功能的重建训练,患者的依从性尤为重要。随着科技进步和创新,VR虚拟现实技术的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此提供了完美的感知觉学习工具和方法。虚拟现实视力训练仪(童视达)运用于感知觉学习训练,对不同视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针对性、个体化的跟踪式调节式感知觉任务训练,内容形象、生动,训练形式简单、方便,增加了患者兴趣和训练的主动参与性,提高了依从性,具有治疗周期较短和起效速度较快的特点,同时改善双眼视功能。立体视觉是双眼对三维空间各种物体的远近、前后、深浅和凹凸的相互关系的感知能力,是人和其他高等动物特有的最高级视功能,立体视觉的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并不断完善的过程,良好的双眼视功能是获取正常立体视觉的必要前提。
4.个性化教育和激励。
(1).消除患儿对医院的隔阂心理。护理人员的着装选用品红,淡绿等颜色;经常组织各种活动,例如儿童节向患儿赠送喜欢的彩色玩具等,使医护(训练师)与患儿之间建立亲和的关系。
(2).建立患儿奖励制度。在日常训练中,经常在患儿中举行串珠比赛,提高患儿对精细作业的兴趣,如设置光荣榜,贴上他们的生活照,同时对每个认真训练的患儿,定期奖励其可爱的小物品,以达到鼓励的目的。
(3).训练过程中重视患儿的心理问题。 有的患儿认为戴眼罩不好看,可以利用卡通眼罩代替,同时可以利用其他戴眼罩的孩子对其进行示范,逐渐使其认识到遮盖法是一种治疗手段,取得其心理上的认同,从而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
三、建立患儿随访和回顾性研究记录,对不同训练方案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在视觉训练中心进行训练的患儿,均需要经检查后排除其它眼部疾病。在根据中国斜弱视诊断标准确诊为弱视后,由医生制定弱视训练方案开始规范的弱视训练。弱视训练方法应根据患者矫正视力的不同,训练的时间与训练项目有所区别。始终本着因人而异对症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