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医院眼视光科室建设
首页 > 解决方案 > 医院眼视光科室建设 >
儿童斜弱视训练解决方案

(视觉训练中心服务能力建设标准)

一、斜弱视是小儿眼科较为棘手的一种眼病

    斜弱视是因人双眼视轴平行后,为维持双眼中心注视,长时间下形成双眼单视觉功能,复视与斜视给患者视觉带来极为不适的体验,视神经中枢本能抑制斜视黄斑下的视冲动,从而造成弱视。斜视与弱视之间存在前后联动,斜视常常是导致弱视的原因,弱视是长时间斜视后造成的结果。斜视发生越早,维持时间越长,造成斜弱视的程度就越深。斜弱视类型可分为内斜与外斜。有关研究提到,内斜比外斜引起弱视的概率更大。因内斜常在双眼形成单视时已发作,因此出现斜弱视的可能性更大。但斜弱视为功能性、继发性眼部疾病,具有可逆性,及时给予诊治能实现视力的痊愈,且愈后良好。儿童斜弱视通常是由先天或视觉发育时期眼内光刺激不足所造成,导致双眼或单眼输入不明引起视力减退。

    弱视是目前小儿眼科常见的眼病之一,严重损害儿童视力发育,其特征是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0.8 且不能矫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弱视的发病率高低各有不同,但是在世界上至少有1% 的儿童受到弱视的影响。在我国弱视儿童的发病率大约为4~6%。4~7 岁被认为是儿童治疗斜弱视的最佳时期,因为当患儿上学后治疗训练不易完成且治疗效果易受到诸多因素干扰。因此,鼓励每年对幼儿园及<6 岁儿童进行视力普查,对确诊的斜弱视的患儿及时进行治疗,防止视力进一步的下降。且有关专家在研究中提到,儿童斜弱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治愈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因此,儿童斜弱视等视力问题,应秉承“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提高视力疾病就诊关注度,若早期疏忽大意延误治疗,不仅会导致视力急速下降,甚至可能引发小儿多动症等诸多因看不清、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的疾病,危害到患儿的身心健康。

弱视病情复杂,治疗疗程长,难度大,易反复,是目前小儿眼科较为棘手的一种眼病,目前医疗机构与社会上大健康服务机构对弱视治疗的核心内容除去手术和药物之外,主要有四个方面:戴镜、遮盖、以技术创新衍生的视功能训练以及基于研究性的前瞻性试验等。但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患儿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如何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如何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这些成年人和参与者围绕儿童患者还可以做哪些创新和努力?

二、设立视觉训练中心的目的:专注于儿童斜弱视训练解决方案!

现在的弱视儿童训练,由于康复或训练需要长期坚持,医院专家没精力跟(随访),家长没时间管(监督),幼儿园老师不知道该怎么办(指导)。有没有一种方案可以将眼科医生,训练项目和幼儿特殊教育结合起来?

这套解决方案能否建立起来和实施好,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儿童斜弱视训练当中“三位”密切参与者的“痛点”问题。

第一位是小儿眼科医生,他们知道弱视训练的必要性和方案方法,但圉于繁重的临床和手术,无暇顾及患儿的依从性。随访及回顾性研究是真正专业医生的痛点。训练中心的建立使患者训练期间的历次复诊、复检可以给眼科医生提供稳定的随诊病例和循证研究的大量临床数据。所以医生明确诊断,筛查出适应症确切的孩子,并推荐和建立随访是第一步。

第二位是患儿,他们的痛点是长期训练过程中的枯燥与乏味,焦虑与自卑,以及成人无法进入和理解的各种情绪。而按照科学的方案坚持正确训练又是治愈弱视的必须过程。如何使这一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如何围绕孩子的这一痛点下功夫?请幼儿教育的老师参与进来,应该比我们更有经验吧!熟悉幼儿特殊教育的老师,能够了解儿童心理,提供给患儿的训练项目更具备趣味性和依从性!这样做的结果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建立训练中心模式(幼儿园式集中训练)还可以将视力训练与儿童发育过程中的感统训练进行结合,这也符合儿童期视觉中枢系统和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从解剖学和生理学角度也完全解释的通。

第三位是患儿家长,他们的痛点是常年累月的陪孩子训练与繁重工作的时间冲突。年轻家长的经济压力、工作压力、孩子疾病的压力会将整个家庭压得无法喘息。如果幼儿园与医院训练两头跑,两头都要交钱,陪孩子请假要被单位扣钱,全职在家就又缺了一个人挣钱,孩子训练还需要长期花钱……如果你是这位患儿的家长,你该怎么办?

如何解决家长工作和陪孩子训练(长期性、连续性)的矛盾?

三、视觉训练中心(含视光验配镜)设施、设备标准

1、基本设施。 

参见【儿童视觉训练中心建设运营模式】 

2、基本设备。 

详见附件1:【视光中心设备(参考)清单】

四、训练中心技能、服务标准

详见附件2:【眼科视光医疗能力服务标准】

五、视觉训练收费标准

附件3 关于弱视治疗收费方面的建议